分类:抖音百科时间:2025-03-19 00:00:13浏览量()
“痿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ěi jué。它原本的意思是指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的症状,也指丧失知觉,不能行动的状态。在中医理论中,“痿厥”与肝、肾精血不足有关,多由后天不足,或因长期疾病耗伤肝肾,导致精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此外,“痿厥”在气候语境下,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表达。然而,若将“痿厥”拆分为“痿”和“厥”,并尝试在气候的语境下理解,“痿”可指肢体无力、活动受限,“厥”则常用来形容天气异常、气候恶劣。因此,在特定语境下,“痿厥”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异常的气候条件导致的肢体无力或活动障碍。
请注意,这种解释并非该词的原意,而是根据语境进行的合理推测。如需准确解释,请参考相关医学和气象学资料。
痿厥,读音为wěi jué,汉语词语,意思是肢体痿弱无力,手足厥冷。这一症状多由气血亏虚、阴精不足或阳气亏虚、温煦作用减弱所致。
痿厥的临床表现包括:
1. 肢体痿弱不用:如肢体肌肉软弱无力,甚至瘫痪。
2. 手足厥冷:即手脚冰凉,严重时伴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沉细或脉微欲绝等症状。
3. 麻木不仁:指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4. 舌淡苔白:舌质淡,舌苔薄白。
5. 脉象迟缓或沉细:脉搏细弱或缓慢。
痿厥的原因多样,主要包括:
1. 热极生风:由于外感温热之邪,内传营血,内热亢盛,引动肝风所致。
2. 肝肾阴虚:阴液亏虚,筋脉失养,如慢性腹泻、慢性肠炎等耗伤津液,或久病不愈,阴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
3.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宗筋失养而致痿厥。
4. 肝脾不和:肝主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肝脾不和则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
5. 湿热下注:湿热之邪下注于下焦,扰动筋脉,导致痿厥。
治疗痿厥的原则是清热润燥、养血荣筋。常用的中药有当归、枸杞子、牛膝、薏苡仁、茯苓、丹参、黄柏、苍术、甘草等。此外,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也有助于改善痿厥症状。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科学治疗。
痿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ěi jué。它有两个主要的含义:
1. 四肢麻木:这个解释来自于《素问·痿论》。在这里,“痿”指的是四肢的麻木,而“厥”则表示逆冷。综合来看,“痿厥”可以理解为四肢麻木伴有逆冷的症状。
2. 身体逆冷:这是痿厥的另一种解释,同样出自《素问·痿论》。在这种情境下,“痿”和“厥”都指的是身体出现逆冷的现象。
此外,“痿厥”在中医中还常用来指因精血亏虚或热病后期阴液亏耗所致的肢体痿软无力,甚至厥逆的症状。
请注意,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在使用时,请确保理解其准确含义,并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应用。